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世祖

第六十七章 喜人 lwxiaoshuo.org

大明世祖 飞天缆车 5122 2024-04-29 15:13

  初春季节,风裹着凉意,掠过绿油油的小麦,掀起了一股浪,让人赏心悦目。

   陈二狗坐在田埂上,光着膀子,穿着半旧不新的破袄,里面填的芦苇絮露出了半截,他毫不顾忌,双目盯着手中的蚂蚱,怎么也停不下。

   此时,他心里想着,到底是该红烧,还是直接拿着钓鱼呢?

   青黄不接的时候,最是难人。

   半大小子,吃穷老子,无论肚子里填多少,他都感觉到饿。

   在他的旁边,就是一片片农田,茅屋瓦舍星星点点,远处就是小桥流水,河岸草坡上,黄牛低头吃草,不时地哞叫一声。

   不远处,几个小孩则在黄牛身边来回折腾,活跃得不行。

   炊烟犬吠,形成了一片北国田园风光。

   附近的水塘旁,几个孩子正兴高采烈地下去摸鱼,可惜浑浊的水面让他们一无所获。

   至于去河里捞鱼,得过巡河的族老那一关,他手里拿着扁棍,碰到小孩子过来就是挥舞,凶神恶煞,吓退不少。

   所以,陈二狗别无所想,要么下塘摸鱼,要么钓鱼。

   他的小脑袋瓜不住的在思量着,下面凉飕飕的,让他不住挠着。

   二狗,二狗——

   忽然,远处带着个破草帽的十三四岁的少年,则一边跑着,一边喊:

   有你家的信到了,你哥托信回来了——

   陈二狗猛回头,手中的蚂蚱死死地抓住,然后一股脑地起来,浑身粘着黄土及青草。

   他的大哥,20来岁还没有媳妇,所以就去参了所谓的军,去了东北,这几年陆续的寄回来了不少钱,改善了家里的生活。

   而带信的,则是去镇上赶集的。

   大明三百年来建立起驿站系统,这几年不断地修复,呈现出巨大的活力。

   而且,伴随着乡三老的设立,乡一级的行政机构逐渐受到认可。

   乡辖十几个村亦或者几十个村,县上的民信局,在在各乡派人传信。

   村上的人赶集时,也会托人去收信。

   好嘞——

   二狗忙不迭接过木匣,然后喊道:铜板待会送给你家。

   不用了,拿鸡蛋就行了。少年不假思索地说道,然后又跳跃的向着远方而去,嘴里喊着亲朋好友。

   在民间,铜板是交税,入城买东西的珍贵东西,鸡蛋则是最常用的替代品。

   陈二狗叹了口气,三个鸡蛋,这两天又吃不上了。

   不过怀揣着木匣,他心中极其欢喜,不知道大哥又寄回来什么。

   虽然里面没有哗啦哗啦的响,但他心中却饱含期待。

   蹦跳了好一会儿,才回到村中,绕了三绕,来到了一处偏僻的茅草屋。

   半旧不新的院子门口,被收拾的干净利落,只有一些杂泥和鸡屎极为显眼,这在农村很是常见。

   房前屋后,种植着大量的蔬菜,这是家里的主菜,野菜这个时候可不好寻摸,毕竟北方山少。

   爹在屋后锄草,而娘则在屋内收拾着。

   七八岁的二狗帮不上忙,只能随处乱玩。

   虽然他叫二狗,但前面那几个哥哥早就已经夭折,后面则是五六岁的弟弟妹妹,在院子里和泥巴。

   爹,娘,大哥来信了!

   二狗的一声吼叫,让整个房间都震动了。

   二哥,二哥——几个弟弟妹妹跳跃着,欢叫着。

   年幼的他们虽然没弄不明白信的含义,但却知道又能吃上好东西了。

   爹娘则放下手上的活,迫不及待地过来,一眼就看到了其怀中

   的木匣。

   爹一把抢过来,然后与娘回到房中仔细地翻阅着。

   良久,爹才出来:走,去村口,找赵先生——

   村里识字的不多,社学的赵先生则是为数不多的读书人。

   社学,在村落渐渐恢复之后,几个大姓人家就凑钱重新办起来社学,就在祠堂中。

   很快,一家人都昂起胸膛,身上的衣裳虽然说破旧,但他们丝毫都不胆怯。

   一路上,村里的亲朋都露出羡慕的目光:

   陈大脑袋,你大儿子又寄信回来了——

   是啊,刚寄回来。陈大脑袋昂首挺胸,满脸的骄傲。

   真好,不知有什么好东西寄回家里了,我要是有这个儿子,少活十年都值了。

   来到社学,一家人的态度立马就变了。

   之前的昂首挺胸,此时却弯腰勾背,态度别提多恭敬了。

   而他们的手中,则拎着两个鸡蛋。

   赵先生一席长袍,洗得条顺干净,脸上略带红润,与乡间平民百姓的贫穷,干瘦格外不同。

   整个人都显出一股卓尔不群的气质。

   即使他是个连童生都不是的读书人。

   但,到底是读书人。

   乱世后的盛世,读书人的重要性再次提高。

   他斜眼一瞥,是陈家人,心里就知晓是书信事,所以就施施然地坐下,等着一家人的到来。

   陈二狗和家人一样,眼睛里满是崇敬,身体不自觉地就矮半寸。

   他毫不怀疑,只要自己的态度有一点点不恭敬,他爹的耳光就是立马而至。

   用他爹的话说,赵先生不久的将来,就是官老爷,是天上的文曲星,得比族长还要恭敬。

   赵先生,这是我儿子又写来的信……

   陈大脑袋将粗糙的手掌在衣服上擦拭一下,即使它,已经被洗得发白。

   小心翼翼地捧去书信。

   赵先生眼皮都不眨,直接道:下次不要带东西过来了,这点小事不值得。

   话是这样说,但鸡蛋在桌上放置时,他丝毫屁股都不挪动,就直接拿过书信,细细看了起来。

   不一会儿,他竟然直接惊起,呼道:陈大脑袋,你大儿子要回来了。

   回来了?陈大脑袋一时间没转过弯来。

   不是三年的时间到了吗?陈信这小子在东北辽东参军了半年,他说开垦了上千亩亩地,朝廷给他发了一百亩如今发达了,就想着带一家人过去……

   东北的建设兵团,是迁徙百姓的变种。

   招募农村的青年入伍,让他们开垦土地,建设边疆,然后再用土地诱惑其一家人搬迁。

   相较于之前直接强制迁徙,不知道好了多少倍。

   毕竟破家值万金,再加上宗族姻亲等牵扯,哪一次不是弄得人心惶惶难以终日?

   而且,这样做的话对于朝廷来说成本极高,百姓、朝廷都没好处。

   而用招兵的方式,间接移民,就能很好的处理此事了,更为缓和。

   乖乖,一百亩——

   陈大脑袋惊了。

   即使山东战乱年间死伤无数,还有大量的百姓被掳掠到辽东,但人均土地面积却很少,早就度过了开荒种田的好时候。

   在村里,陈家顶多只有十来亩田地,而且都是旱地。

   赵先生,这一百亩地,是旱地还是水浇地啊?赵大脑袋忍不住陪笑道。

   是水浇地。赵先生摇头笑道:他是准备接你们过去享福呢。

   这辽东,可是有***

   的……

   陈大脑袋忽然就缩了缩脖子,畏惧道。

   这是哪一年的陈年往事了?

   赵先生沉声道:辽东安稳的很,边疆是吉林,辽东是内陆,比山东好多了。

   陈大脑袋这才欢喜不已。

   一百亩地,这在老家岂不是个小地主?

   到时候就能供老二读书了。

   说着,他看向了二狗,满脸的期盼。

   只要家里出了一个读书人,立马就是鲤鱼跃龙门,成为人上人。

   到时候,陈家也是大户人家了。

   越想,他越是欢喜。

   一家人回到家中,欢天喜地的开始迎接大儿子的归来。

   果然,半个月后,陈大狗,即陈信,则带着大小包裹,坐着赶集的牛车,回到了家中。

   离去不过三载,家里的篱笆院变成了土墙,几个漏雨的破房,也已经被整修完毕。

   屋前屋后都是菜,几只鸡咯咯叫着,对于生人的到来满是警惕。

   爹,咱们家什么时候养鸡场了?

   陈大狗一身棉袄,包裹得严严实实,满脸的红光,高大的身材,显得极为魁梧。

   相较于之前的瘦弱干枯,简直就像是换了一个人。

   你走后半年,寄来钱的时候,就养了。

   陈大脑袋跟在儿子身后,满心的欢喜:

   估摸着养了两年半了,整个咯咯叫,蛋倒是下的不错,待会儿你尝尝,保证跟辽东不一样。

   嗯!陈大狗肯定地点头:您这鸡脚露出来都是黑的,肯定好吃。

   一家人难得团聚,桌上也摆满了菜。

   咸菜自不必提,一盘腊肉,一盘鸡蛋,就是整个桌上最大的菜。

   几个弟弟妹妹咽着口水战,瞪出来了。

   而娘则拉着几人,低声呵斥道:这是给大哥吃的。

   陈大狗则毫无怜惜地将肉菜夹给了弟、妹,父、母碗里,开口道:在军中虽然俸禄不多,但吃喝不愁的,辽东别的不多,就是肉多。

   漫山遍野的都是兔子,野猪,狍子,鹿,随便一抓,就能吃个几天,水里的鱼肥得像狗,有半个人那么大……

   在陈大狗的描述中,辽东除了冬天冷一点,基本上都是好处,至少比山东好。

   这让一众弟弟妹妹馋得不行。

   说起那一百亩地,他昂首道:都是上好的水浇地,开荒了两年,明年就是熟地了。

   就算是再不济,也能让我们全家饿不死。

   孰料,他爹却抬起头,问了一个毫无相关的问题:辽东的教书先生多吗?

   虽然比不了咱们山东,但还是有的。

   陈大脑袋露出了失望的神情:二狗要是请不到一个好先生,日后怎么读书?

   爹,你忘了,辽东人少啊!

   陈大狗忙道:咱们县,考童生得有上千人,但在辽东,顶多百来人。

   只要二狗稍微努力点,就能成为童生老爷,到时候再使把劲,就是秀才公——

   嗝——听到秀才公时,陈大脑袋瞬间打了个饱嗝,一股热气直冲后脑勺,整个人都快倒了。

   多亏了陈大狗反应快,搀扶起来。

   秀才公,秀才公,二狗要是真成了,咱们家算是彻底起来了……

   如今,随着省试的施行,大量的读书人进入县衙,担任书吏、承办等职位。

   而秀才,则是省试的种子选手,一旦参考,几乎不会被罢黜。

   只要能争夺前

   三甲,就能破例担任知县。

   换句话来说,秀才做官,简直是不要太容易,拥有了秀才的功名,等于是半个官身。

   官,民,一字之差,待遇千差万别。

   移,咱们全家都得移。陈大脑袋忙道。

   那家里的田怎么办?

   卖了,去辽东再买,那里的地便宜——

   一时间,整个家里的氛围瞬间就变了,更加的喧闹起来。

   迁徙去辽东,成为家中怎么也断不了的话题。

   实际上,第一波建设兵团陆续归家,掀起了迁徙的大潮。

   数以万计的家庭,想要迁徙去辽东。

   辽东上下则欢喜不已。

   这一波,起码能带来十来万人。

   朝野瞩目。

   而这时候,吉林将军辛文成、黑龙江将军,王世国,则随着春天的脚步,踏上归京的路途。

   说来有趣,辛文成从沈阳出发,然后通过辽西走廊,抵达京城。

   而王世国则直接坐船,来到天津港,比其更快一步入抵京。

   当然,令人侧目的是,其归京路上,携带的皮草数不胜数,价值千金,其财富之累积,让许多人垂涎欲滴。

   这时候,大家才发觉,黑龙江和吉林的辛苦,其实也是能克服的。

   王世国首先来述职,他笑容满面地汇报道:

   黑龙江城建成后,已有两万人定居,军队三千人,隶属朝贡的部落已经突破了两百个,共计三万人。

   而赋税则多亏了码头港口,每年能收钱数十万,养军绰绰有余,末将不断派人北上,西进,另寻觅部落。

   臣有意,重建曾经的奴儿干旧城,宣召大明之威。

   新城?皇帝颇有几分诧异:朝廷可没那么多钱粮。

   陛下,臣等计算了,二十万块足够,将军府也能出一半来。

   这时候,朱谊汐哪能不明白,黑龙江府显然是不缺钱财的。

   其发展格外喜人。

  海量资源,每日更新,精彩福利视频尽在:https://www.ssa77.com/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