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世祖

第八十六章 工程兵 lwxiaoshuo.org

大明世祖 飞天缆车 2552 2024-04-29 15:13

  中秋后,北方天气渐凉,虽然秋老虎不时地回首,但到底来到了秋高气爽的时节。

   听涛阁,建于一处小瀑布处,哗啦啦地倾泻声昼夜不停。

   二楼凭栏处,摆放着一张湖南益阳竹席,其薄如纸,明如玉,平如水,柔如帛,历年来都成了贡品,一张发卖数十块不止。

   户部尚书王应熊跪坐在凉席上,感受着贡品的清凉,耳旁传来瀑布的宣泄声,脸部则是水雾铺面,不知不觉竟然就平静下来。

   “饮茶!”

   忽然,一盏茶摆放在他眼前,皇帝的相貌在眼前放大。

   几年间,皇帝由青涩变更成了成熟,眼眸如同一汪清泉,让人窥探不到深浅。

   昔日干净的下巴,也早就留起了短须,一双大长腿盘坐着,脸上带着慵懒。

   “谢陛下。”王应熊回过神来,他也不客气,将眼前的茶一饮而尽。

   皇帝瞥了其一眼,见其双股颤颤,不由道:“跟也一样盘坐吧,跪坐难为人。”

   “是!”

   王应熊松了口气,浑身这才感觉快散架了。

   此时的王应熊,已经六十有四,早就到了致仕的年岁,但一来他自己还觉得自己能坚持,二来皇帝也不想打破朝堂之上的平衡,所以的尚书之位稳如泰山。

   【推荐下,野果阅读追书真的好用,这里下载 .yeguoyuedu 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。】

   “陛下,江南的夏税,泰半都入了库,只有四川等内陆身份还在运送,到九月底必然是能到。”

   王应熊感慨道:“水运何其速也?”

   这话倒是不假,在明清时期,夏税、秋税的运输时限只有三四个月左右。

   也就是说,六月稻熟,八月底就得征收完毕,然后年底前运送至北京城,之前由民运(粮长制),后期一条鞭法后,改为官运。

   不过最根本的,还是海运的畅通。

   哪怕是广东,从南至北也不过一个多月,可谓是迅速快捷。

   这对于朝廷来说,大量钱财的迅速入京,足以让财政大为改善,寅吃卯粮也得有粮吃才行。

   “水运虽好,但大明疆域广阔,也不是什么地方都适合水运。”

   朱谊汐不置可否。

   海运的畅通早就是众所周知的事,朝廷中还是有些老顽固们固执己见,言语海运不安全。

   这些话他纯当放屁。

   不过,在北方,黄河处于半残废,陆路交通才是主要。

   要想富先修路,在后世耳熟能详,在如今朝廷的控制疆域有多大,就得看官道能到哪里。

   对此,户部尚书王应熊倒是有话说:“朝廷仅去年,就支用粮百万石,银五十万块,征召百姓十余万,顺天府至大同,河北上下,长达近千里的官道,皆已修缮完毕。”

   “天启以来,天下板荡,官道年久失修,若是修缮整个北地,怕是非千万块,十年至功无以毕之。”

   平均来算,每年至少要支用百万,这对于财政来说绝对是个大负担。

   要知道北方各省依旧在半税,大明天下还是靠着南方养着,支用的方面太多。

   光是湖广、河南的移民搬迁,每年的耗费就超过百万,而且还在持续不断的输血。

   想到了移民,王应熊忽然恍然,自己要说的正是这个,他激动道:

   “陛下,吉林此次募兵,假以五年为限,再赐予土地放归,如此一来,妇孺跟着壮丁走,迁徙之事比之搬家族走更为便宜……”

   朝廷的迁徙是强制性的,整家整村的迁,故土难离,破家值万金,磨蹭拖延是常有的,地方上也因为迁徙闹出不少的幺蛾子。

   例如土地房屋价值几何,地方如何假公济私,把不该迁移的人纳入迁移等等。

   而募兵却是选择性迁徙,以点带面,让人心甘情愿地走。

   “你的意思,也是按吉林都司那般来做?”

   “老臣以为应当如此。”

   王应熊胡须颤动,激动不已:“可先招募丁壮入军,然后就地屯田两三载,其地熟也,再奖赏其人,许其迁家,如此虽然慢了些,但却水到渠成,军民多欢喜。”

   “可——”

   皇帝感觉不错,募兵移民的点子确实不错。

   忽然,他大脑中灵感爆发,脱口而出:“建设兵团。”

   “陛下?”王应熊投来了疑惑的目光。

   “其实,不止是移民可用募兵,建设官道也可用募兵。”

   朱谊汐兴奋道:“可招募数万人,专司修缮官道,填沟挖渠,架桥修坝之事。”

   “一来,术业有专攻,这些人配合多了,也就更加熟练,速度也快。”

   “二来,免去了百姓徭役之苦,一年四季也能修路,岂不美哉?”

   “妙也。”王应熊赞叹道:“一如宋之厢兵,比京营便宜好用,天灾时也能招募百姓,免去民乱,着实不错。”

   翌日,兵部就得到了指令,去往贫瘠之乡招收工兵,月饷俸禄只有京营一半,但却不用打仗。

   更关键是,时间只有五年,就能退伍还乡。

   不用打仗的兵,如此稀奇的事,通过公报一发,立马传达至天下各地。

   大明公报作为朝廷的喉舌,掌控舆论的利器,如今以周刊而发,一期发售,各地复刻后,总规模能达到百万之巨。

   几乎每一个县城,都会有公报的身影。

   没办法,各地县衙强制要求订阅,谁也不得延误父母官们领悟上意。

   例如,公报宣扬工兵,那招募工兵就是大事,你做得好或许不会升官,做的不好,定然是要吃挂落的。

   考成法可不是吃素的。

   这是读书人了解时政的关键,民间也跟着凑热闹,每一期都能掀起舆论海浪,让人大开眼界。

   不过对于皇帝来说,公报的影响是注定的,它是除了军报外仅存的报纸,具备权威和向导性,即使发行千万份,他都不觉得惊讶。

   至于放开舆论,堵不如疏,这在封建社会纯属屁话。

   放开报纸,等于是让其具备地域性,一旦报纸具有地域性,就会被士绅篡夺舆论主导权,到时候天高水长,人家一顿编排,即使进行补救,但到底是来不及了。

   报纸在皇权的手中,只是皇帝夺取舆论阵地的手段,唯一性才是最好的。

  海量资源,每日更新,精彩福利视频尽在:https://www.ssa77.com/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
评论